智啟醫(yī)學新維度
服務電話: 180-1784-7121(微信同號)
被小鼠咬了怎么辦?要不要打狂犬疫苗?
小鼠是常用的科研實驗動物,但在剛進實驗室時,很多同學在抓取及進行實驗時很容易被小鼠咬傷,就算是久經(jīng)沙場的老手,也難免有中招的時候。這個時候同學們往往開始驚慌,心里犯起了嘀咕,除了簡單處理一下傷口,還要去打狂犬疫苗嗎?去打,費時費力不說,還是一筆不小的開銷,不去呢,又總擔心有個萬一,畢竟狂犬病毒幾近的致死率不是說著玩的事。本期,小編就帶著大家探討一下,被小鼠咬了怎么辦?到底要不要打狂犬疫苗?
了解一下談之色變的狂犬病
狂犬病是一種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傳染病,致死率為,這也是很多人恐懼的原因,臨床大多表現(xiàn)為特異性恐風、恐水、咽肌痙攣、進行性癱瘓等。
不過傳播方式比較單一,傳播效率也很低!
狂犬病毒可感染所有的哺乳動物,但不能感染鳥類、爬行類、兩棲類和其他所有低等動物。同時并不是所有的哺乳動物都對人有同樣的傳染風險,如小鼠咬人就比貓咬人的傳染風險低很多,為什么呢,這就涉及到傳染病中的另外兩個概念——貯存宿主和偶然宿主[1]。
1. 貯存宿主 (reservoirs host)
定義:體內狂犬病毒能維持持續(xù)存在,并能傳遞給子代;
特點:在長時間內病毒與此物種都不會滅絕,具有較大的傳播風險;
動物類別:只分布在哺乳綱的食肉目和翼手目這兩個目,如狗、貓及浣熊等,其中在99%的人狂犬病是由狗引起,也就是說狗是狂犬病毒*重要的貯存宿主動物,緊隨其后的是貓。
2. 偶然宿主 (accidental host)
定義:也稱終端(dead-end) 或溢出 (spillover) 宿主,病毒在其體內不能持續(xù)存在;
特點:沒有或僅有極小的傳播風險;
動物類別:狂犬病毒的偶然宿主則包括靈長類(含人類) ,馬、牛、綿羊、豬等家畜,以及各種嚙齒動物 (鼠類) 等。
小鼠傳播狂犬病的概率為0
被小鼠咬傷,常常擔心感染狂犬病毒,然而其實小鼠傳播概率不存在,至少在的證據(jù)上來看這是事實。在美國,除大型嚙齒動物如土撥鼠會偶爾感染狂犬病之外,小型嚙齒動物(主要指老鼠) 在20年的監(jiān)測期內未檢出1只陽性動物,更未記載過鼠傳播人的狂犬病病例。主要原因如下:
1. 鼠群內部不能維持狂犬病毒的傳播:從上得知,嚙齒動物不是狂犬病的貯存宿主,也就是說狂犬病毒會在小鼠種群內逐漸消亡;
2. 其他渠道感染及傳播概率也很低:如果一只老鼠患有狂犬病,只可能是被其他的患狂犬病的動物咬傷引起,而狂犬病的自然宿主主要是食肉動物(例如常見的狗和貓)。如果你被鼠咬傷從而感染上狂犬病,理論上只能是這樣的場景:一只可憐的小老鼠被發(fā)瘋的病貓/狗咬傷了,但是沒有被咬死,僥幸逃脫后還正常生存了一段時間,然后在發(fā)病后到死亡前的短短時間內咬了你一口。而在這個場景中每一環(huán)的發(fā)生概率都很低,綜合起來概率無限接近0,至少在美國報道的數(shù)據(jù)中這樣的案例一例都沒有。
3. 實驗小鼠那么干凈,沒有機會被感染:我們接觸的實驗室小鼠,與帶有多種傳染病的普通野生老鼠不同,它們在特殊環(huán)境飼養(yǎng),一般國內外*廣泛使用的即SPF級(SPF級是指體內無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蟲存在的動物,即無傳染病的健康動物)。動物房也會定期隨機送檢老鼠,實驗鼠身上所帶的微生物等指標符合標準,因此沒有感染狂犬病的機會,更不用提傳染給實驗人員了。
說到這里,答案已經(jīng)浮出水面了,被實驗小鼠咬傷是不會得狂犬病的,同學們可以放心大膽的不接種狂犬疫苗!當然這也并非小編結論,還有很多相關國內外權威指南:
1. 國內:《狂犬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(2016 版) 》特別提到:嚙齒動物動物極少感染狂犬病,狂犬病病毒終端溢出性感染僅為偶發(fā)事件,說明此類動物并非狂犬病的貯存宿主,也不參與該疾病的流行和傳播[2]。
2. 美國CDC也指出,嚙齒類(尤其小型嚙齒類,如:花栗鼠、松鼠、小鼠、大鼠、豚鼠、沙鼠、倉鼠)和兔形目(包括家兔和野兔)極少感染狂犬病,也未發(fā)現(xiàn)此類動物導致人患狂犬病的證據(jù);
3. WHO于2018年4月發(fā)布了關于狂犬病的第三次磋商報告,此次報告中再次明確提到:老鼠在全球都不是狂犬病的儲存宿主,被老鼠咬傷不需要進行狂犬病暴露后預防(post-exposure prophylaxis,PEP)[3]。
既然小鼠很難感染狂犬病毒,那是否存在其他疾病感染呢?
一般野生老鼠帶有多種**和病毒,一旦被老鼠咬傷后,有可能感染腎綜合征出血熱、鼠咬熱、恙蟲病、斑疹傷寒、鉤端螺旋體病等多種疾病。其中又以腎綜合征出血熱發(fā)病比較嚴重。如果肇事鼠為實驗室小鼠,其來源清晰,飼養(yǎng)環(huán)境標準,則不必擔心這些問題。
值得一提的是,就算是普通的老鼠咬傷,專家也不建議接種出血熱疫苗。因為出血熱的潛伏期一般為7-15天,而接種后1個月到50天才會產(chǎn)生保護性抗體,故被鼠咬傷后接種出血熱疫苗不會產(chǎn)生保護作用。其他疾病也是類似,市面上并沒有針對被鼠咬后使用的疫苗。不過我們也不必恐慌,被感染這些疾病的概率很低,就算真的被感染,也有很多其他有效的**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。
那么我們被咬了,就什么都不做嗎?正確的做法是什么?
這個問題需要分情況討論,根據(jù)自己的處境來選擇合適的做法。
1. 輕微咬傷或抓傷
被實驗動物咬傷后,應立即進行傷口消毒處理。應用清水或者肥皂水沖洗傷口15分鐘,盡量擠出傷口的血液,然后用沾了酒精或碘伏的棉簽擦拭傷口,傷口不宜包扎。
2. 深度或大面積咬傷
如果不幸是大面積咬傷或出血量較多的貫穿傷等較為嚴重的傷口,在常規(guī)的傷口清洗后,可以在傷口處進行酒精沖洗消毒,然后視情況而定是否需要去醫(yī)院進行傷口縫合和注射破傷風疫苗,并在一周以內觀察是否出現(xiàn)發(fā)熱等癥狀,如有則需前往正規(guī)醫(yī)院就診。
3.特殊實驗的小鼠
雖然被小鼠咬傷不需要打狂犬疫苗,但如果你的小鼠本身是作為病毒感染實驗對象的話,那么除了以上的清潔消毒傷口以外,還需要進行相應醫(yī)療處理,并持續(xù)觀察身體有無異常狀況。
盡管被小鼠咬傷并沒有那么可怕,但**的辦法還是不要被咬到,所以重要的還是要注意提高技術水平,做好防護工作哦。
服務電話021-55130726,如想了解動物模型的更多內容,歡迎來電咨詢,我們將熱情為您服務。
